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围绕巩固存量、拓展增量思路,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扩能增效。十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成果丰硕,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工业规模方面,到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582户,比2012年增加235户;规上工业总产值2552.08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工业效益方面,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1485亿元增长到2282.29亿元,增加797.29亿元。这些亮眼的数字,见证了渭南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具体来说,我市工业呈现出“更稳、更优、更快、更强”的特点:
一是经济运行更稳。到2021年底,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296户,比2012年增加125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增加13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4.13亿元,比2012年增加49.43亿元。韩城市、蒲城县、富平县、渭南高新区年度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30亿元。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是产业结构更优。主导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十年来,我市有色冶金、能源工业占比不断下降,食品、化工、装备制造占比不断提升,动力电池、氢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产业集群化特征更加突出,“353”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转型步伐更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2家。渭南市、韩城市入选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派尔森环保获评全省唯一一家国家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我市在国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开展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中获评三项优秀城市表彰;34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
四是创新能力更强。截至2021年底,全市获评国家第一批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拥有省级以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5家,市域内省级“双创”基地实现全覆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4个,国家级1个、省级13个、市级20个;企业技术中心96家,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32个,位列全省前列。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进展,正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