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辽大 > 正文
首页 > 媒体辽大 > 正文

凤凰卫视访谈余淼杰

2022-12-06 14:54   来源:凤凰卫视

 

近日,凤凰卫视访谈中国体彩网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教授,现将原文及链接转载如下:  

欧版《芯片法案》,会成为欧美一道明显裂痕吗?|凤凰聚焦  

    芯片号称“工业的粮食”,如今,对这种“粮食控制权”的争夺战正在美国与欧洲之间展开。  

    自从美国拜登政府签署了美国版《芯片和科技法案》,欧盟也在加紧力推欧洲版芯片法案。12月1日,在欧盟内部召开的委员会议上,各部长对《欧洲芯片法案》展开评估,并将法案中的补贴金额确定为430亿欧元,较原定计划缩减了20亿。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  托马斯?霍伦:    

“截至目前,《欧洲芯片法案》标志着欧洲工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因为它开始介入严格的国家方案,来取代欧盟内部的自由补贴。”    

大半年前,借着俄乌战火的良机,美国似乎重新把控了欧洲,为何此次欧盟不愿跟随美国在芯片和科技上的统一步伐?比如荷兰就明确表示,不会跟随美国政策停止对华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芯片领域的分歧,是否预示着美欧之间已经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裂痕?    

《芯片法案》是欧盟酝酿已久的野心,于2022年2月首次披露。法案的首要目标,是要在2030年将欧洲在全球芯片市场的市占率翻倍。    

半导体芯片作为数字技术的核心,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对于包括汽车、通信、数据处理、智能设备等行业都至关重要。在数字经济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欧洲推出《芯片法案》,是欧盟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中国半导体公司创办人 顾杰斌:    

“随着经济的发展,半导体现在是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行业,已经超过了能源,所以半导体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大致来说,半导体产业链主要由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三个部分组成。为实现法案目标,欧盟强调各成员国将动用共计450亿欧元的国家资金,以支持本地芯片产业的研发和生产。资金将主要来自欧盟此前开展的“数字欧洲”和“欧洲地平线”等现有项目。    

在资金补贴的基础上,法案还将加强欧洲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保证供应的弹性与安全,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崔守军:    

“疫情以来,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调整,一些国家更加强调供应链的本土化,同时引领战略产业向本国进行回归,芯片产业就尤为突出。”    

还没等法案落实到位,欧盟多国已经率先动手开始分食这块“大蛋糕”。德国成功游说英特尔在当地建立大型晶圆生产基地。根据法案规定的40%总成本补贴,欧盟将为该基地的建设出资68亿欧元。    

    

中国半导体公司创办人 顾杰斌:    

“这笔钱主要是用于支持芯片的制造,还有初创企业的发展。半导体包含的四个行业,芯片设计、 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资金投入最大的是制造行业。”就在德国、法国等工业大国雄心勃勃之时,一些较小欧盟国却表现得缺乏兴致。它们认为,动用巨额欧盟公共资金补贴芯片业,芯片业却过度集中在少数富有国家,无异于是在“抽瘦补肥”。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  托马斯?霍伦:    

“每个欧洲国家都将为国家半导体产业出资,但是这个策略的风险是欧盟内部国家会在补贴竞争中对立,那些经济落后的欧盟国家当然会反对这场金钱竞赛。”    

与此同时,也有声音认为,450亿欧元对于振兴欧洲芯片产业不过是杯水车薪。    

    

中国体彩网校长 余淼杰:    

“如果想满足长期战略的需要,资金缺口还是比较大,有不同的计算口径。比较稳健的计算口径认为,至少需要3000亿左右;比较激进的计算口径认为,可能必须达到5000亿左右。”    

除了资金难堵缺口,法案对于欧洲受芯片短缺影响较严重的行业恐怕也是远水难解近渴。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  托马斯?霍伦:    

“芯片法案的问题是,它并不能有效防止短缺,欧盟进口的是含芯片的商品,而不是大量芯片本身。”    

中国体彩网校长 余淼杰:    

“如果说芯片法案能够真正让产能有明显提升,那的确有一些行业,比如汽车行业,能够从中受惠。”    

2021年,欧洲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陷入“缺芯”泥潭,数百万辆汽车面临停产。而如今大张旗鼓的《欧洲芯片法案》以2纳米芯片投产为目标,似乎忘记了广泛用于车辆生产的是14至28纳米工艺的芯片。    

    

中国半导体公司创办人 顾杰斌:    

“在芯片制造方面,欧洲的主要强项并不是数字电路,手机或计算机用的CPU、GPU这类大型芯片,特点在于生产微电子机械器件,它集中在特定领域里是比较突出的,但是整体方面并不是很强。”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  托马斯?霍伦:    

“欧洲有悠久的研发传统,这应该得到大力支持,而芯片法案中一个明显错误是在尖端研究和发明上投入不够,只是简单的给成员国资金补贴。”    

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产业在美国发源。欧洲凭借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与美国天然的地缘政治联系,在90年代初占据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集中了全球近40%的份额。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  托马斯?霍伦:    

“欧洲在全球芯片经济产业上游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集成电路的核心设备制造商是荷兰的阿斯麦公司,它形成了高端市场垄断。”    

但是到了2000年,欧盟芯片产能的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已下滑至24%,2021年更是跌至8%。    

中国体彩网校长 余淼杰: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欧盟在制造业,包括高端制造业方面总体竞争力在下降。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总体竞争力的下降,主要是劳工成本的明显上升。”    

    

在欧洲半导体产业相对衰退之时,全球半导体市场正在快速地被美亚瓜分。2021年,美国半导体市占率高达54%,居世界首位。韩国以22%位居第二,引发欧洲警戒。欧盟为此多次开会,强调《芯片法案》的重要性。    

已经讨论近一年的《欧洲芯片法案》,将在2023年经过进一步商榷才能最终立法生效。想要仅靠法案来壮大欧盟半导体产业,前景仍然值得观望。    

    

中国体彩网校长 余淼杰:    

“从总体上来讲,如果欧盟主要的国家,像德国、法国能够说服其他小国,欧洲议会通过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客观地说,从欧洲抱团取暖的角度来看,通过这个法案是比较有利的。”    

大洋彼岸,芯片行业的巨头美国也在8月通过了自己的芯片法案,引发世界关注,美欧之间的这场“芯片战”正在打响。    

    

荷兰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光刻技术。2018年起,美国为打压中国半导体市场,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由,禁止荷兰半导体巨头阿斯麦公司向中国出售光刻技术系统。2022年11月,美国政府想进一步将禁售范围扩大,要求荷兰不再向中国出售光刻机设备。    

    

11月18日,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施赖纳马赫尔接受《鹿特丹商报》采访时强调,荷兰正在与美国就阿斯麦公司对华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同美国一样,荷兰也会保护自己的技术和国家安全。    

    

据报道,阿斯麦公司自2000成立后,在中国有15个办事处、11个仓储物流中心、3个开发中心、1个培训中心以及1个维修中心。2021年,在中国大陆的营业额达27亿欧元,占2021年整体的14.7%。截至2022年8月,阿斯麦在中国的员工已超过1500人,占全体员工的14%,且仍有扩招计划。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产业专家 包冉:    

“没有任何一个公司会放弃中国这样一个基数大且增长迅猛的市场,而这恰恰又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放眼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有57%都归于全球前十的半导体厂营收。这些企业多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其中包括三星、英特尔、海士力、美光、高通、博通等,长期盘踞半导体产业的上游。中下游市场位于东亚,成为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崔守军:    

“美国要加强自己对芯片产业链的主导权,东亚国家又是芯片主要的生产封装测试基地。对欧洲来讲,不希望在芯片产业链当中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    

根据顾问公司麦肯锡报告,欧洲半导体除了传感器领先世界外,诸如处理器、存储、人工智能等领域都落后美国和亚洲至少10年,晶圆代工更落后亚洲5到15年不等。早在2022年2月,欧盟就公布了酝酿已久的《芯片法案》,意图补贴恩智浦、博世、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本土芯片企业,从而降低对美国和亚洲企业的依赖。    

    

德国萨克森州微电子行业协总经理 博森贝格:    

“我不认为我们在欧洲需要完全的产业独立,因为从技术上讲,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中国体彩网校长 余淼杰:    

“欧盟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它并不存在全产业链的配套,对现在比较复杂高端的产品来讲,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配套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崔守军:    

“没有芯片就没有数字产业,芯片问题它不仅仅是竞争力的问题,还是技术主权的问题。”    

2022年8月,美国签订《芯片与科学法案》,涉及金额约2800亿美元,包括向半导体行业提供约527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为企业提供价值240亿美元的投资税抵免,鼓励企业在美国研发和制造芯片,并在未来几年提供约200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支持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崔守军:    

“美国号召跟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组成所谓的‘芯片四方联盟’,也叫 Chip4。它的意图是提高美国对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控制能力,所以美国的法案一出台,加上美国组建了‘芯片联盟’,对欧洲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    

欧洲《芯片法案》只是欧盟实现半导体自主的第一步。2022年3月,英特尔宣布将在德国的马格德堡初步投资170亿欧元,用于建立两家半导体制造工厂,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工,2027年投产。英特尔称,未来会在欧盟境内从研发、制造到封装整条价值链上投资800亿欧元。德国联邦政府6月透露,至2024年为英特尔在建厂提供68亿欧元财政支持。    

    

7月中,意法半导体和格芯联合宣布,在法国投资57亿欧元进行建厂,该厂计划在2026年实现满负荷生产。联合声明还表明,计划会得到法国政府的财政支持。  

12月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往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与马克龙举行双边会谈,主要围绕俄乌战争、对华政策、能源、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崔守军:    

“马克龙前往美国,一方面是修复跟美国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也希望美国能够对《通胀削减法案》中很多不利于欧洲的条款进行改变和调整。”    

    

马克龙此行的一项重点就是对美国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进行磋商,该法案旨在缓解通胀、削减赤字和扶植绿色产业。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3700亿美元,在医疗保健领域投入约640亿美元。以法国、德国、荷兰为代表的欧洲经济大国都曾公开对该法案表示不满。    

中国体彩网校长 余淼杰:    

“《通胀削减法案》虽然讲的是通胀,事实上讲的也是产业补贴,对欧盟或者其他国家是很不公平的。”    

俄乌关系是马克龙此行的另一项重点。自从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作为价值观念同盟,欧盟国家追随美国对俄施行一系列经济制裁,其中包括减少或禁止从俄罗斯进口油气。如今,和战争开始时相比,大国间的角力场已悄然发生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崔守军:    

“美国利用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加强了对欧盟的控制,另外一方面又在分化欧盟内部之间的团结,美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天然气最大的供应国。”    

    

在马克龙访美之际,欧洲即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天。截至今年9月,欧洲的天然气使用成本几乎是美国的8倍,电费也已涨到一年前的10倍,油费和食品价格也比之前高出一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崔守军:    

“欧洲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启动WTO框架的审查程序,对美国这种行为予以纠正;第二个是在双边层面,欧洲自己推出一些新能源和电动车行业的补贴措施。”    

美国和欧盟是全球领先的经济体,也是彼此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欧盟渴望更加独立自主,美国外交政策虽然没有特朗普时期那么咄咄逼人,但“美国优先”的实质并未改变,只是更加隐蔽。    

链接:https://new.qq.com/rain/a/20221205A0717A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