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业发展 / 新兴产业 / 正文

技术创新对接互联网机制,先进储能、氢能的商业化获能源委支持

来源:渭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0-02-21 09:03

作为两个新兴行业,储能和氢能再次迎来利好。

2019年10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时指出,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快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探索先进储能、氢能等商业化路径,依托互联网发展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这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这条路我们必须要走。”

储能:未来能源革命的“刚需”

2018年被认为是中国储能发展“元年”。这一年,中国储能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的累计规模达到31.3吉瓦(GW)。

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规模为1072.7兆瓦(MW),是2017年累计投运总规模的2.8倍,新增投运规模682.9MW,同比增长464.4%。

随着全球新能源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储能的价值日益凸显。2017年10月11日,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澳门信誉赌场,澳门赌场攻略:促进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省级政府依照已出台的智能电网、微电网、多能互补、“互联网+”智慧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配电网建设、电力现货市场等相关政策支持储能。

所谓储能,最常见的是化学储能,通过电池充放电作业,起到削峰填谷、提高电能质量、充当备用电源、调节频率参与智能电网建设等作用。因此,储能被认为是未来能源革命的“刚需”,是推动中国电力能源变革、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中电联电动汽车及储能分会会长王志轩认为,发展储能技术及产业,有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优质化的开发、应用,是促进多能互补、缓解用能峰谷差、强化电力系统安全的核心要素之一。

与此同时,发展储能技术及产业,也是解决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化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

储能可以细分为用户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电源侧储能等,三者各有侧重,用户侧储能装置可促进电网削峰填谷,保障大电网安全,还能有效提高用户侧分布式能源接入及应对灾变能力,保证供电可靠性。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在今年4月的一次论坛上表示,储能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进一步鼓励推广储能技术跨领域应用新业态、新模式。

在刘彦龙看来,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安全、更智能的储能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综合能源服务、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储电、蓄热、蓄冷、储氢相结合的多能互补项目示范项目建设。

在技术创新方面,业内普遍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促进供需对接。研究以实际应用市场为导向的储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通先进储能技术创新、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环节,组织行业制定高效储能技术推广目录,并定期对目录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储能产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储能产业整体发展战略,完善政策体制机制,把储能技术应用提升纳入能源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中国能建、国家电投、国家电网等大型央企已经纷纷进军储能领域。比如,2018年,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牵头携手电规总院、葛洲坝、中能装备、投资公司、工程研究院等组建中国能建储能业务发展中心,联合在储能领域发力。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也与巨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氢能源及储能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关键部件制造检测等方面展开合作。

氢能:21世纪终极能源

和储能相似,氢能被称为“21世纪终极能源”,2018年同样被认为是中国氢能源的发展元年。

氢能是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普及而不像电能一样为人们所熟知,但它却有着已知所有能源无可比拟的特点。

这两年来,中国加大了氢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原部长万钢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应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预计,到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车辆将达到1万辆;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到200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比重约5%,届时,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针对氢能未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此前介绍,中国氢能未来将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大量创新成果爆发式涌现,氢能实现可持续开发,在小汽车、轨道交通、船舶、航天、物流系统、矿用车等领域广泛应用,行业健康发展,最终形成“氢能社会”。

在氢能的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用氢燃料电池汽车举例说,行业刚刚起步,国家出台的补贴政策,氢燃料电池汽车企业应该用来进行基础性研究,而不是着急地生产汽车。

王秉刚等行业人士认为,中国需要在更高层面将氢能定义成战略性产业并加以推动,才能从根本上迎来产业的繁荣和良性发展。

和储能一样,在国家的鼓励下,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纷纷布局了氢能产业。其中,作为氢能行业的“急先锋”,国家能源集团已经在2018年余潍柴控股集团签署了《200吨级以上氢能重载矿用卡车研发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氢动力矿车。这是继客运公交专线之后,中国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在交通领域迈出的新步伐。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自2018年以来,广东、河北、四川、山东省、辽宁省、安徽、上海等十余个省市,已经加码布局了氢能产业。(林春挺)

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90.htm